背景及其必要性
2012年以来,揭阳市委围绕“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核心任务,作出了打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合拳”的重大决策。这套组合拳,以帮扶整顿问题村、选派村“第一书记”、双联双促三大活动为主体,紧紧围绕揭阳的发展需要,以全新的思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其中先后三批从市县镇三级机关选派1061名村“第一书记”,都是从各级机关里精挑细选的、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这些村“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扎在基层第一线,是各级机关部门“零距离”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先行者。实施这套“组合拳”三年多来,揭阳市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揭阳全市信访量明显下降,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并实现了“零上访、零举报、零违纪”。“第一书记”工作作为“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这项工作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揭阳市才把选派村“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市委书记的书记项目。
项目实施情况
(一)思路和做法
1. 高层推动,在有序推进上聚合力。一是强化领导。 建立以揭阳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协调、县(市、区)协助管理、乡镇(街道)党(工)委抓落实、派出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尤其是揭阳市委陈绿平书记把这项工作纳入市委书记党建创新项目,亲自领办、亲自出招,揭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少明靠前指导、倾力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把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与大学生村官、扶贫“双到”、帮扶整顿问题村工作结合起来,以村“第一书记”选派活动作为一个架构联动扶贫“双到”、 帮扶整顿问题村等各项工作的部署落实。三是多方推动。充分整合各级群团部门和经济职能部门力量,依托村“第一书记”选派活动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维稳信访和民生工程等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在基层“落地”,形成多方联动、纵向贯通的工作格局。
2. 科学定位,在目标指向上动真格。揭阳市委从内外两个维度定位选派村“第一书记”实践活动,明确提出了选派目标要求,即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作风大转变、工作上台阶。按照“有设计、可持续、重实效”的原则,高起点谋划,高要求定位,明确活动主体和工作职责。要求选派对象必须是政治素质高、大专文化以上、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市直选派的150人中,本科以上学历114人,占76%;35岁左右112人,占74%。规定村“第一书记”为市委派驻村工作“特派员”在基层履行“五员”职责,即:落实政策监督员、富民强村指导员、农村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服务员和政策法规宣传员,切实起到指引方向、把握情况、沟通信息、凝聚民心、推动发展和总结经验的作用。
3. 落地发力,在服务群众上零距离。村“第一书记”坚持一线工作法,零距离服务群众,给力基层。一是服务群众在一线体现。所有村“第一书记”把姓名、联系电话等全部公开,确保联系群众“全天候”,服务群众“全方位”。二是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坚持一户一走访,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做到“三知三入”:即知百家门、知百家事、知百家情,村情入脑、思路入门、工作入位。三是发展思路在一线明晰。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搞好农业技术生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实用致富技术。四是党建水平在一线提升。健全班子,完善制度,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五是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在农村一线构筑维稳工作“防火墙”。
4. 务求实效,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在揭阳全市“第一书记”中深入开展“十个一”活动,即:撰写“一份村情报告”、记好“一本驻村日记”、建立“一本驻村台账”、上好“一堂主题党课”、发展“一名年轻党员”、帮扶“一户困难党员户”、办好“一批实事好事”、成立“一个便民服务站”、 创新“一项工作亮点”、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活动开展以来,“第一书记”办实事,发挥优势,带头代办群众事务蔚然成风。揭阳全市村级换届中,“第一书记”主动发挥积极作用,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村级换届顺利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揭阳市在全市村“第一书记”中开展以“带头示范促活动、带头服务促党建、带头解突促稳定、带头帮扶促民生、带头富民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五带五促”活动,引导“第一书记”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争做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表率。
5. 注重激励,在管理考核上强保障。揭阳市委建立了激励保障机制,明确规定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保持“两个不变”,即在村任职期间,干部身份和编制性质不变,在机关原工作岗位的待遇不变。实行“双重待遇”,即村“第一书记”任职期满,经考核表现突出的,原则上应提拔为上一职级待遇;对特别优秀的,也可以提拔为乡镇(街道)镇长(办事处主任)。享受在机关原工作岗位同等经济待遇,并发放一定生活补助。同时,加强管理考核,建立年度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表彰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主要成效
1. 组织变“强”。“第一书记”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职责,为落后村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务村务公开,及时公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加强农村制度建设,规范基层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得到强化,村级组织运作不断规范,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据统计,揭阳全市村“第一书记”为驻点村发展党员989人,培养后备干部775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598项。
2. 农民变“富”。村“第一书记”通过推进农村道路等项目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内外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集体增收。 如“电商第一村”军埔村“第一书记”李博,积极发挥推动发展的作用。目前,全村村民开设淘宝网店3000多家、实体店200多家,月交易量达80万笔,月成交金额近1.3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揭阳全市村“第一书记”共帮助引进和培育经济项目232个,引导发展产业带动农户7089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3. 基层变“安”。村“第一书记”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深入化解社会矛盾,农村基层社会平稳安定,农民心平气顺、安于乐业,揭阳全市信访量明显下降。活动开展以来,村“第一书记”参与排查、解决农村相对突出问题789宗,预防和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295宗。真正实现把各类矛盾和不安全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
4. 农村变“靓”。村“第一书记”针对农村“脏乱差”等现象,迎难而上,主动出击,依靠群众,多措并举整治环境卫生,使“脏乱差”变“净洁美”。揭阳惠来县华吴镇东陇村“第一书记”曾雪元多渠道筹资290多万元,建设村文化广场、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安装治安监控系统、整治村容村貌,使农村旧貌换新颜,村里的老党员称赞他“后生可畏”。活动开展以来,村“第一书记”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398件,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5. 干部变“实”。村“第一书记”自觉落实市委要求,直面群众的真实需求,直面农村发展的复杂矛盾,认真思考和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在服务群众中升华了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释放了干事创业的潜能,锤炼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增长了服务基层引领发展的才干。目前已有近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作为揭阳市各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