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农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肩负着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维护一方稳定的重任。“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远安县立足县情、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效路径,成效显著。
一、动因
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缺胆、缺智、缺钱、缺人”,“四缺”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人”,解决了“人”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两年前,远安县村干部与后备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素质不高。全县117个村居共有干部543人,高中以上文凭309人,占56.91%。大部分村居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掌握知识陈旧,接收新知识能力欠缺,“能力恐慌”现象严重,对市场经济知识、信息化知识知之甚少,自身学习不够,对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不透彻。部分村党组织,特别是后进村党组织带头人行政能力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带领致富本领不足、发展集体经济能力较弱,在实际工作中常陷入了“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境地,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急剧弱化。
(二)人才断层。长期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绝大多数乡土人才外流,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年轻人和能人在外经商、务工,农村实用人力资源匮乏。少数村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淡漠后备干部的培养,造成后备干部储量不足、能力素质偏低。村组合并后,村干部的工作压力、难度越来越大,乡镇一级往往对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鼓励宣传多,批评教育少,监督管理松,村干部“新陈代谢”缓慢,导致干部梯队结构断裂。2011年换届后,全县35岁以下的在职村干部只有69人,仅占12.71%。
(三)待遇偏低。2008年以来,远安县严格落实《湖北省增加村干部岗位补贴实施办法》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平均水平突破1.5万余元。而村级后备干部的工资待遇暂未出台系列办法,主要来源是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但可支配资金也非常有限,后备干部工资水平达不到村“两委”干部的1/5。偏低待遇吸引不了有能力的人“脱钩”参加村级事务管理,也严重影响了后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备用脱节。自2008年以来,部分村居根据工作需要,讨论确定了2-3名年轻人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但他们大多都处于“备而无用、备而不用”状态。主要是因为村党组织对他们的培养只停留在表册上,无具体工作岗位,不直接参与管理村里事务,无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机会,他们长期“后备”且流动性较大,存在有名无实成长难的问题,形成了备而无用的局面。
(五)培训不实。农村后备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不全,以往村级后备干部培训主要采取发放资料自学、利用网络平台助学、综合业务(技能)短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实属零散型、过渡性、短期型培训,力度小,实效低。还普遍存培训阵地建设滞后,县内培训资源整合低效等问题。乡镇、村级在“传、帮、带”上只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没有落实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之中,阻碍了村级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
二、做法
2011年11月,远安县成立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县委政策研究室、县委组织部组织科、调研室等同志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全县七个乡镇,历时两个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及时出台了《远安县关于选拔培养农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任用、保障等工作纳入县委统一部署,由乡镇党委牵头负责,农村(社区)党组织具体抓落实。
(一)凝聚共识。通过电视台、网络、电话、短信、宣传栏发布选拔公告,乡镇党委派出117个驻村工作组,深入宣传,宣讲政策,广泛动员,重点消除“村干部不想选,村民不愿选,能人不参选”的思想顾虑。对素质较优且有意献身农村发展的外出务工青年通过电话、QQ联系动员参选,宣传不留“死角”。“两化三好四有一无”(年轻化、知识化;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好、群众基础好;有奉献精神、有“双带”本领、有办公技能、有协调能力;无不良表现)选拔标准深入人心。近年来,全县报名参选人数达1535余人。
(二)阳光选拔。选拔的关键是环节公开透明。一是规范程序。选拔必须通过推荐报名、资格预审、笔试面试、资格复审、组织考察、乡镇党委票决、结果公示、发文任职等8项程序,并编印成村级后备干部公选操作手册,告知群众选拔步骤,透明选拨过程。二是严把入口。扩大群众实名举荐权,群众可实名举荐或联名署名举荐符合基本条件的人选直接进入笔试环节。审慎使用资格预审权,由各村老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群众代表组成资格预审组,对本村拟参选人员的基本素质、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遵纪守法的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凡是未通过预审人员一律不能参选。三是全程记录。整个选拔过程从报名开始直至发文任职的8大步骤、14类表格、200余项选任过程信息,实行专人纪实记录、乡镇党委审核、县委归档备查,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去年对村级后备干部群众公认度、满意度测评中,分值均达96.81%以上。
(三)高效培养。教育培训是村级后备干部成长、成熟、成才的重要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效整合县内培训资源,有针对性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县委出台了《远安县农村(社区)后备干部培训规划(2011—2015)》,将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用于村级后备干部专项教育培训。培训按照“年度定主题、分批次轮训、全脱产参训”,确保每名后备干部每年至少参加县、乡各类培训一次且累计天数不低于8天。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建立了“1+3+X”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即:“1”以县级党校为主要阵地;“3”以乡镇干部教育平台(干部夜校、青年干部学院等)、村(社区)远程电教终端、县内外产业(党建)示范基地为二级培训阵地;“X”培训主题包含:学历教育、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现代管理、农村实用科技等。近2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5场次,培训人数895人次。三是实行“1+2”跟踪培养机制。配备一名乡镇班子成员,一名乡镇干部和一名村组干部为导师,通过明责任、定任务、教方法、传经验等举措,负责跟踪联系培养后备干部。近年来,县委分批分层次组织20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到武汉百步亭社区、咸宁通山、保康尧治河村等地观摩学习。
(四)备用结合。一是明确定岗分工。乡镇提供团支部书记、村主任助理、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宣传调解信访维稳等10余个岗位,上岗后明确分管工作、岗位职责,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心工作和各项阶段性任务。二是健全进出机制。对村级后备干部实行乡镇党委和村居党组织双重管理模式,定期对后备干部的学习培训、现实表现、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跟踪考核。根据日常掌握情况和党内外群众评议意见,及时调整后备干部,成熟的提拔进入“两委”班子、未成熟的继续培养锻炼观察、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谈话引导。2012年,经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联合考察,全县共有26名后备干部因考核成绩不合格而辞退,同时重新选拔聘任了33名青年补充进后备干部队伍。三是建立成长档案。县委先后投资近5万元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实行档案专人专管。按照“培养规划、思想汇报、工作实绩、现实表现、考核考察、试用情况、民主测评、教育培训、选任信息”等内容为每名后备干部建立“成长档案”。通过分析、研判成长档案,适时选用,有效避免“急拿急用”。
(五)激励保障。县财政每年拨付近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付村级后备干部工资、养老保险、意外伤害险等开支,形成了“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退职有保障”激励保障机制。全县后备干部工资待遇参照本村(社区)副职干部发放,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后备干部宣传、表彰和奖励,并提拔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2013年,全县共有25名后备干部担任支委、财经、治调委员等职务。今年,远安县委又拟将从能力突出、表现优秀、基础牢固的村级后备干部中遴选一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充实乡镇力量,充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热情。
(六)管理监督。县委制定了《远安县农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办法》,一是强化乡镇党委履行对后备干部管理监督的职责,要充分运用“个人述职与民主评议、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不定期考核和阶段性工作考核”相结合的绩效管理考核方法,实行优进劣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二是明确村党组织带头人为后备干部培养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带头人与乡镇党委签订《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目标责任制》,将后备干部培养纳入村级党建目标责任制中进行专项考核,促使村党组织书记真心、主动“帮、培、用”后备干部,要求其上岗后1个月内必须到组、2个月内必须到户、半年内熟悉业务、1年后独当一面。三是健全学习、工作、纪律、作风等制度,后备干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主动意识不断增强,自觉规范行为、提升效能,在村干部队伍建设中营造了良好的风气。
三、成效
(一)后继乏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选拔储备一批村级后备干部,坚持“选育并重、备用结合”,从根本上保证了村干部的来源和素质,为村“两委”班子运行、长远建设和建立科学选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在换届中能够为选出精干有力的班子提供充足的人选。在届中班子调整时,能够及时予以充实,保持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共发文任职上岗村级后备干部376人,为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通过拓宽选拔渠道,强化培养措施,按需培训,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了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双带”能力和处理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合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13年,选拨的302名村级后备干部中35岁以下且有致富项目的占95%,群众满意率达98.35%以上,高中学历的91名,占30.01%,大专以上学历的211名,占69.87%,党员191名,占63.25%,女性39名,占12.91%。
(三)工作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创新后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那些愿干事、乐干事、会干事、不出事的农村“能人”引进来、备起来,为村党组织发展引来活水,给那些不愿干、不会干的村干部敲响警钟,“鲶鱼效应”突显。“工作有‘劲头’、经济有‘甜头’、政治有‘奔头’、事业有‘干头’”的激励保障机制运行,干部队伍的干事创业热情得到了持继激发,工作执行力、主动性、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四)后进村整顿转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村级后备干部选配到村任职,进一步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渠道,有利于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的后备干部选任为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对后进村转化、提档、升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全县遴选了2名后备干部分别到后进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经过一年的努力,后进村晋位升级转化率达100%。
(五)村级党组织履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积极创新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雁”、辐射源作用,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着实提高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发展村级经济、引领群众创业致富的核心服务能力。近三年来,有36个村党组织通过组织当地群众发展景观植物、高效现代农业等产业,积极对上争取上项目,加快农村闲置土地流转等途径,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