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崇川区将邻里党建工作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组织架构,建强服务队伍,丰富服务载体,强化机制保障,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省委书记罗志军来通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这一探索创新和经验做法,《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头版予以深度报道。
一、背景与动因
崇川区位于南通市主城区,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一是社区人少事多,社区事务难覆盖。崇川区下辖10个街道,108个社区,户籍在册居民187383户,目前共有社区干部1197人,每名社区干部除了平均包干157个居民户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平台服务办理、业务事务承接等工作任务。二是管理多于引导,群众自治难形成。原有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仍然沿袭了传统上对下的管理模式,未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三是职责尚不明确,社区党员作用难发挥。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责任机制,在职党员、社区老党员等群体的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基于此,崇川区积极探索在社区与群众之间的“中间地带”设置了新型的服务组织——邻里,同时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确保让“党的声音下得去、群众诉求上得来”。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组织架构,延伸服务触角。以“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为基础,构建以邻里(邻里和谐促进会)为单元的服务群众模式,把党组织建在邻里上,形成“邻里有型覆盖、服务有效落实”的良好局面。
一是科学设置邻里。以社区为单位,按照“地域相近、楼栋相连、资源相通”原则,以0.1-0.6平方公里、150户-300户的规模设置邻里,划小服务单元,邻里设置一般以路、河、标志性建筑等为界,包括机关、企业、学校、商店、居民户等,各邻里之间有机衔接,做到全覆盖。全区共在108个社区设置邻里897个。
二是合理界定职责。邻里主要履行服务、信息、自治三项基本职能。服务包括代理服务和志愿服务,主要提供就业社保等社会事务、生活服务代理,重点开展环保、睦邻、敬老、爱幼、创文等志愿服务;信息主要包括日常居民基本信息、动态信息和邻里公共突发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反馈;自治主要通过召开邻里评议会、邻里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来推选邻里和谐促进会理事,制定邻里公约、决策邻里大事、评议多方工作。
三是建立党的组织。根据党员数量和楼幢分布情况,做到邻里建设与党组织部建设同步,对党员数较少达不到建支部标准的邻里,通过采用建联合支部的形式,把居民小区、企业、商铺等均纳入邻里党组织建设范围。全区共建立678个邻里党支部,1724个服务型楼幢党小组,2126个党员中心户,形成“社区党组织—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
(二)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水平。在邻里内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邻里专职服务队、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三支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集聚各方力量,专职队伍在邻里服务。以邻里党组织为核心,以邻里和谐促进会为主体,建立以居民、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为主体,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共管、专业、志愿等三组服务力量,选优配强信息、保安等九类服务人员沉到邻里,形成“一心一会三组力量九大员”的服务架构。成立“社工—理事长—理事(楼长)—楼道长”四位一体的服务队伍,按照“一个邻里至少一名社工”的标准,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80多名社工充实到社区。着力将优秀邻里党员推荐为理事长,将优秀理事长培养成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是发挥部门优势,在职党员进邻里蹲点。以邻里建设为契机,在全区开展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邻里服务活动。全区3800多名公职人员到居住地邻里报到,亮身份、亮承诺,认领服务岗位,每月定期参与邻里志愿服务活动。由区级机关工委牵头,分批次派驻机关干部到结对社区邻里,担任一段时间的社工,协助做好进门入户、信息采集、代理代办等服务事项。充分发挥机关干部专长、部门等优势,主动协调解决邻里难题。
三是弘扬先锋作用,无职党员在邻里亮旗。以邻里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把人、地、物、事、组织、舆情等社会管理各类要素聚集起来,全面整合邻里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入党积极分子、无职党员,组建党员服务队,成立“1+1>2”党员微公益联盟,在邻里内开展党员“亮旗”行动,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联络、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服务。
(三)丰富服务载体,优化服务内容。整合邻里内各类服务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开展“一站式”服务。一方面注重“实体提升”,成立108个综合服务类“实体平台”,在邻里服务点增设“党员干部邻里服务处”、邻里聊吧、邻里议事厅等阵地,为群众提供休闲运动、交流信息、理事议事的场所和水电维修、家政服务9大类40多项服务;另一方面打造论坛、QQ群和党建微博等“虚拟平台”,组织引导网民认领微心愿200多个,解决诸如“居民想要一副拐杖”等实际问题178个,凝聚邻里正能量。
二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全面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设立40个代理项目,18000多名党员和300多个基层党组织参与“代理事务”,采取“片警式”、“组团式”、“热线式”等代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措施。建立党代表集体工作室、个人工作室和网上工作室,参与代理的党员干部超过1万人,为群众无偿代办各类事项2.8万件,123个党代表工作室先后接待党员、群众6850多人次,现场处理、答复问题4000余件。
三是开展社团服务。组建社团党支部,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领群众的作用。如虹桥街道“365”服务队,新城桥街道“爱心送餐”品牌等,常年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帮助,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不足。目前,全区1594家社区社团吸引10多万居民参与,把医疗、家政、就业、治安、助困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受惠居民逾100万人次。
(四)健全保障机制,打造服务品牌。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保障机制,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社区党建、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各街道按照城市社区党委4万元,党总支2.5万元,党支部2万元的标准,作为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的专项经费。区财政按照每个邻里1万元的标准,专款用于邻里建设和邻里服务,实现了“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
二是建立待遇保障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干正职按照事业编制人员(办事员)标准发放工资,社干副职、社工副职和社工干事分别按照正职工资标准0.9、0.8、0.7的系数执行。畅通晋升渠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优秀社工干事中推选产生,社干从优秀社工中推选产生,优秀社干纳入街道后备干部人选。
三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开展党员“量化考评、星级评定”活动,将党员在邻里服务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分数在60分以下和45分以下的党员,分别启动“双预警”和不合格党员处置程序。成立社区党性增值银行,将党员帮助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协理社区事务等情况记录在党员个人的“银行账户”中,并对邻里志愿服务情况进行奖励。区级机关将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和作风建设考评。
四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严格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确保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下沉邻里为居民服务,区、街两级层面建立协同邻里工作规程,形成邻里服务事项联席、联办、会办、交办、督办的服务协调机制。建立工作记录、收集反馈等十多项制度,党员干部对社区邻里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处理;不能处理的将通过协同处理程序及时办理。对群众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按原渠道返回,由联系人反馈给联系对象,做到了“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
三、初步成效
崇川区在居民家到社区服务中心之间500米的距离中,组建起新型社区基础单元——邻里,将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进邻里、进楼幢,并在邻里居民之间铺上“串门路”,取得了党组织满意、群众满意、社会各界满意的多赢效果。
一是党组织辐射“更近一步”,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群众个体的辐射由原先的“社区党组织-党员”的两级构架,变为“社区党委-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的党的基层组织架构,实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生动格局。党员群众个体由原先的“找组织”要到社区服务中心,变为在自己住的楼栋里就能找到党员中心户,党组织的“辐射波”进一步增强。南园社区平安邻里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明玉荣说:“以前搞支部活动还要到社区商议,现在可好了,楼道里就能开支部会了”。
二是各方力量“更沉一级”,服务群众实效进一步彰显。社区服务力量由原先单一依靠社区干部,变为多方资源同时集聚到社区邻里、集聚到群众身边。城管、卫生、公安、工商、机关干部、辅工等下沉到邻里,构建起志愿服务、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为民服务体系,消除工作盲点,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以往,诸如小区停车难、外墙出新、违章搭建、居家养老等单凭社区干部一己之力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在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下,得以全面解决。比如,区推进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建设期间,区城管局工作人员为虹桥社区“惠美邻里”送来了黄砂12袋、4个油漆桶,与邻里社工一起清理楼道杂物,在烈日下忙的满头大汗。
三是治理人情味“更浓一些”,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区委书记吴旭说,此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点在于,把社区服务下沉到邻里,把干部从社区平台“赶”到居民家门口,实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如今,所有社区干部实行AB岗,半天在社区,半天在邻里,街道的干部也时常到邻里服务站蹲点,干部变亲热了,讲起话来没有了官腔。社区居民吴大伯说:“过去有困难不知找谁,现在到邻里服务站打个电话给楼道长或理事,肯定有人来解决”。潘艳是社区派到“惠学邻里”的社工,在走访的过程中,她发现50幢202室的严林珍老人患有重病,根据政策,她可以享受“退休人员重病慰问金”,于是潘艳主动向南通有关部门申请,终于为老人申请到了这笔费用。老人感激的说:“要不是这丫头上门了解情况,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政策,现在的邻里真是服务到家啦!”
四是邻里心扉“更敞开一层”, 群众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邻里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邻里居民对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借助人情基础,通过非官方的互动或私人的认同和信任,实现熟人社会的治理。一方面,催生了一批邻里相亲的群众性组织,如车库议事会、邻里车友群、邻里开心锁、邻居集体旅游、能帮就帮、楼道全家福等,邻里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另一方面,孕育了一批邻里爱心小事,如爱心接送邻里子女上学、为高龄老人代购生活用品、照顾生病邻居等“举手之劳”已成社会风尚。刚在长虹新村购房的宋联居说,他搬来不久,邻居施韵漪就敲响他的家门,介绍小区的概况及联系方式,让他有困难就找邻居。前不久,惠畅邻里通过“邻里议事会”,妥善解决了门口空地的最终用处,建成了停车场。“以前,大事小事都推给社区,现在邻里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这样一来二去,矛盾没了,隔阂少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居民王福林坦言。
四、几点启示
崇川区实施邻里党建,强化居民自治、信息畅通和服务高效三项功能,是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切实举措,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优化服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邻里党建赢得群众广泛支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级党组织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一系列精细化、贴心化、便捷化的服务。其中,尤其重视针对机关志愿服务队伍、邻里理事长和楼道长等服务队伍的日常培训,强化提升其服务群众和解决实事难事的综合能力素质,使一批想干事的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的特有优势,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进一步突出了党员作用发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第二,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是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崇川区在实施邻里党建的实践中,以党组织为旗帜,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等各方服务力量下沉到邻里,引导在职党员、无职党员等服务力量聚集到邻里形成“立体化”的服务架构,变“散兵游勇”为“集团作战”,有力夯实稳定了基层服务队伍,并在中心工作推进中起到了“战斗员”作用,在便民服务中起到了“及时雨”作用,在引领群众中起到了“先锋者”作用。
第三,提升群众自治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基层社区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群众诉求的“聚合点”,邻里党建工作正是针对此特点创新社会管理,在有为管理中实施“无为而治”。一方面,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将一部分治理主导权交给群众,最大限度调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另一方面,各类下沉到基层邻里的党员干部,带动广大居民群众共同当好“信息员”,在矛盾纠纷“发源地”梳理和处置不和谐信息,维护了基层安定和谐,增强了基层社区文明和谐宜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