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既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准确定位,更是保证我们党长久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去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基层党组织如何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如东县委始终坚持以农村为突破,创造性开展“114”惠民行动,以规范阵地来拓展服务功能,以建强队伍来提升服务素能,以优化方法来增强服务效能,进而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从“越位”处“退位”,在“缺位”处“补位”,实现从“行政型”到“服务型”、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家长型”到“民主型”的转变,最终取得“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双赢”效果。
【做法】
近年来,如东县委围绕“有地方办事、有人员干事、有办法成事、有规章管事”的目标,大力开展以“建设一座公共服务中心、建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推行‘四式’服务”为主要内容“114”惠民服务行动,在深入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构建了一个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管理全过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血肉联系,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抓实基础,建优服务阵地。坚持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为目标,积极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做到设施上档次、管理上质量、服务上水平。一是规划设计科学化。依据全县村居布局的具体实际,按照“便于群众办事、便于活动开展、便于作用发挥”的基本原则和“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效率最大化、功能设置最优化”的总体思路,选择村域中心位置、交通干线两侧、群众集聚区域等,精心规划村级服务中心布点,合理设置服务功能分区,为全面展现“公共服务”功能夯实了基础。二是硬件建设标准化。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本模式,通过“财政挤、社会募、能人捐”的方式破解资金瓶颈,先后筹资1.52亿元,建成标准化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32个。在实现村级阵地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对服务中心的内部设置和外部环境等提出明确要求,做到硬件设施统一、内外设置统一、办公设备统一,为党委政府延伸公共服务、为群众就近获取服务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内部管理规范化。围绕“服务职责落实、服务内容全面、服务过程公开、服务成效明显”的目标,研究制定《如东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开展“星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创评活动,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发挥情况为考评重点,按星定级、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努力做到“服务态度零推诿、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过程零差错、服务群众零距离”。四是服务功能集约化。坚持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打造村级党员活动、群众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五大中心”,为群众提供行政审批、就业培训、劳务输出、社会保障、政策咨询、矛盾调解、代购代销、农技推广等服务项目,基本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商业服务、农民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证件村里办、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信息村里询、技术村里学、矛盾村里调,满足了群众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抓住关键,建强服务队伍。按照“组织引导、党群自愿、规范管理、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以党员村干部为骨干,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强的服务骨干队伍。一是摸准群众需求。紧扣农村工作实际,围绕“服务内容如何契合基层需求、服务方式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服务效果如何保持长久高效”等专题,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系统梳理出群众最急、最需、最盼解决的涉及“基础设施、发展致富、技能培训、矛盾调解、困难救助”等5大类48项基本服务需求,明确了服务群众的根本方向。二是坚持多元组建。坚持“1+n”的组建思路,以党员村干部为骨干,以大学生村官、青年公务员、农村党员创业能人、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等为主体,通过摸底排查、宣传发动、征求意见等方式,镇村联动,社会化招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村级服务队确保不少于20人,镇级服务队确保不少于40人,全县形成272支5600人规模的服务队伍,并坚持做到动态管理、常量稳定、活动正常。三是科学设岗定责。依据镇村实际,精心设置“富民强村引导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问题调解员、农业技术培训员、环境整治督查员、鳏寡病残帮扶员、治安维稳巡视员、社情民意调查员”等服务岗位,确保群众服务需求全覆盖。坚持因岗定责、因人定岗,针对不同服务岗位,逐一明确服务职责,再根据党员志愿者的主观意愿、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开展“志愿者岗位认领”活动,确保“人岗相宜”。四是强化日常管理。按照“培训促动、考核推动、典型带动”的总体思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党员志愿者“学本领、练内功、优服务。”加大考核力度,定期对党员志愿者承诺践诺、服务质量等,开展岗内互评和群众评议,促进党员志愿者“在岗、在行、在状态”。积极倡树党员志愿服务队中的典型群体和典型个人,将选树典型的过程变成党员群众了解典型、学习典型、赶超典型,释放“正能量”的过程。
三、抓牢重点,创新服务方式。针对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服务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创新“四式四定”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效果。一是开展“一站式”定点服务。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办事不便的问题,在全县232个村居全面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在确保有固定服务场所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公示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职责,建立来人接待、办事接转、跟踪督查等制度,并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各类服务,做到一站式受理、定点式服务。二是提供“代理式”定人服务。根据党员志愿者的居住地、工作地、产业链或个人意愿划分“代理责任区”,实施“网格式”代理,确保每户群众都有明确的代理人。参与代理的党员志愿者向责任区群众发放“便民服务卡”,告知代理人姓名、联系电话以及服务内容,随时为群众提供全程式代理服务,接受代理咨询和服务监督。三是实施“菜单式”定题服务。依据镇村实际,精心设计贴近群众需求的“服务菜单”,通过多种形式公示“菜单”内容,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设立群众意见箱,开展座谈走访活动,定期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服务菜单”,更新服务内容。开辟“点单服务”热线电话,畅通服务诉求,让群众根据自身需求“点题下单”,志愿者“按单服务”。四是深化“主题式”定时服务。紧扣农村工作的周期性特点和基层群众的季节性需求,依据镇村月度重点工作安排,围绕“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假期关爱留守儿童、伏季休渔转产培训、重阳佳节敬老爱老”等内容,按月确定服务专题,依据党员志愿者个人与服务主题的关联程度,将党员志愿者科学分组,适时、定时、准时为群众提供相应服务。
四、抓好保障,健全服务机制。坚持建章立制,切实发挥制度的催化剂和生长剂作用,通过完善制度统筹激活服务要素,不断扩大服务成效。一是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全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向镇党委专项述职制度,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必述内容,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抓服务”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服务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彰显村党组织书记的“服务”示范作用。建立“无为问责”制度,加强过程控制,确保联系农村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健全来访接待制度。围绕党代表发挥作用,建立镇村党代表工作室291个,出台《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提议制度》,开展优秀党代表工作室评比活动,组织党代表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定点接待群众来访,设立“党代表信箱、书记信箱”,开通服务热线电话,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仅去年,镇村两级党代表、党员志愿者深入基层调研1268次,接待党群来访6000人次,撰写调研报告148篇,解决群众难题720多个。三是健全党内关怀制度。注重整合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强化党内关怀,全面构建生活上照顾、政治上关心、生产上帮扶、情感上慰藉的党内关爱机制,以关爱党员推动党员服务群众,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四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形成党建经费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专门设立服务群众、帮扶弱势群体的“专项资金”,采取“党费贴一点、财政补一点、党员捐一点”的办法,筹集近300万“关爱工程专项资金”,确保“有钱服务群众”。
【成效】
随着“114”惠民服务行动的深入推进,全县5600名党员志愿者,依托23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共建立党员责任区1617个,发放便民服务卡12万多张,走访群众28341人次,收集整理群众意见13466条,代办行政事项2854件,协助解决疑难事务和矛盾纠纷793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各类援助服务5399人次,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理论版推介了我县的经验做法,《中国组织人事报》以整版篇幅聚集我县,图文并茂,深度报导。《组织人事报》、《江苏组工研究》等作了专题宣传。
思考“114”惠民服务行动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核心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县广大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仅健全了区域党建服务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和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而且统筹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力量,有效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基层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不断强化。二是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县委始终坚持选优配强,把服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选拔充实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使村级党组织班子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基本需求的过程中找到了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路径,基层队伍活力不断激发。三是凝聚功能进一步释放。开展“114”惠民服务行动,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工作更加科学、更有鲜活、更富成效,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明显增强,进而释放出强大的凝心聚力效应。四是社会治理进一步和谐。惠民服务使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平等互动明显增多,党员干部围绕群众关注的民安、民利、民难、民怨等问题,自觉开展服务,在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矛盾的苗头,在第一时间理顺群众激动的情绪,在第一时间受理群众合理的诉求,最快速度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真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探讨】
开展“114”惠民服务行动,给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有益启示:
一、必须坚定面向基层的服务方向。服务群众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基层党组织只有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以基层需求为根本方向,以人民满意为检验标准,才能真正把党组织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让群众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党的关怀与温暖,进而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必须强化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员是服务群众的主体。强化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党组织为纽带,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推动党员带群众、群众促党员,让党员在为民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共享服务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组织的温暖,使“服务”真正成为主观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唯有这样,党的工作才能深受群众欢迎,更加富有成效。
三、必须培养素质高强的骨干队伍。队伍强,则服务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紧扣“懂服务、愿服务、爱服务”的目标,建立“一线锻炼、一线考核、一线选拔”的培养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进而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强的服务骨干队伍,不断为服务型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四、必须创新内涵丰富的活动载体。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自身实际,围绕“服务思路清、服务方向明、服务举措新、服务成效显”的总体目标,打造形质兼备、内涵丰富的活动载体,做到既遵循客观规律,又体现创新精神,既切合基层实际,又贴近群众需求。只有这样的活动载体,才能让服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必须形成功能完善的长效机制。服务群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服务群众就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下力气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同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服务的常态化和高效率,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彰显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