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频道|党建数据库
首页 > 正文

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索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0日 15: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陕西省凤县探索实施以“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选任民主化、教育经常化、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六化”工程经验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宝鸡市委组织部推广,荣获2013年度陕西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果二等奖、2013年度宝鸡市组织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第7期《组工通讯》、第9期《组工信息》在全国大力宣传,《中国组织人事报》、《当代陕西》等主流媒体深度聚焦,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一、背景

村干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凤县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抓住村干部这个“人的因素”,才能抓住破解“三农”问题的“牛鼻子”。基于上述认识,从2008年以来,凤县积极探索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服务型村干部队伍,催生了农村基层组织“发酵”、质变、飞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做法

1、实行报酬工薪化,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着眼于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切实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建立基本补贴+奖励补贴+绩效补贴的结构补贴制度,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2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最高达到13800元。建立村常设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村常设干部,正职基本补贴每人每月增加50元,副职每人每月增加40元。同时,大幅度提高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标准,组干部年报酬由原来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原来720元提高到1200元,村级办公经费按照千人以下10000元、千人以上12000元标准划拨。2013年以来,认真落实省市村干部补贴有关文件精神,将村主要干部年报酬提高到18122元,“一肩挑”22653元,副职14498元,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相应提高。

2、实行待遇保障化,健全村干部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着眼于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原则,实行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对2010年以前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以30年、20年、15年、10年、5年、1年为节点,每人每年发放800、600、480、360、240、120元生活补贴。对2010年以后在任村主要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由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办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共有259人享受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141名现任村干部享受养老保险补贴政策。

3、实行岗位职业化,推行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着眼于增强岗位约束力,切实解决“有时间和精力干事”的问题,强力推行村常设干部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刚性要求村常设干部每人每月上班时间不少于22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个工作日有1名村干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县镇两级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发现干部脱岗1次提醒教育,2次通报批评,3次罚款。对不能履行职责、不能专职从事村上工作的予以调整。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每个村设置便民服务站,每个组设立民情代理员,确保“村上天天有干部,群众办事不白跑”。

4、实行选任民主化,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着眼于扩大党内民主,切实解决“有能人干事”的问题,在实行村委会差额直选的同时,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四荐两推三差额”办法进行公推直选。即: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党员联荐、群众举荐“四荐”方式进行公开报名;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公开推荐、镇党委会票决推荐“两推”方式产生候选人初步人选、候选人预备人选;召开村党员大会,分三轮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2011年村级换届,各职位竞选比例达到1:5以上。换届后,呈现出新当选干部、妇女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优秀人才、大学生村官数量提升,平均年龄降低的“五升一降”局面。

5、实行教育经常化,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多位一体”教育培训机制。着眼于提高能力素质,切实解决“有能力干事”的问题,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外出考察、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六位一体”方式,每年对村常设干部由县上进行不少于24学时的集中培训,对无职党员和其他村组干部由乡镇党委负责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集中培训。实行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积分与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报酬待遇挂钩。切实保证培训经费,采取“县财政拿一点、县管党费补一点、成员单位集一点”的方式,每年落实县级培训经费不少于15万元,并由县财政每年按每名党员50元标准下拨镇级培训经费、按每村2000元标准下拨村级培训经费。2012年以来,县上先后举办村常设干部集中培训班7期680人次,组织考察7期158人次,9个镇举办培训班75期6400余人次。

6、实行管理规范化,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和“双述双评”考核。着眼于激发内生动力,切实解决“把事干好”的问题,全面推行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任期目标、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按照村提议-镇初审-组织部严审-镇村签订-公开承诺-广泛公示的“六步工作法”,由镇与村签订三年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任务书,并向农村群众公开承诺。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坚持“对下述职”与“向上述职”、“下评上”与“上评下”相结合,在村和镇两个层面召开述职述廉暨民主测评大会,邀请党员群众代表、镇领导进行现场点评和民主测评。村级班子考核结果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等次分别按本镇行政村总数的30%、50%、20%确定,村干部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名额分别按本镇同类村干部总数的15%、75%、10%确定。近三年,全县有42人被取消、扣发了年终奖励补贴。

三、成效

1、干部队伍活力竞相迸发。实施“六化”工程后,村干部队伍发生“三大变化”:岗位职业由兼业向专职转变,能力素质由凭经验向科学谋划转变,工作态度由“不愿干”向“抢着干”转变,全县上下形成了“苦干、实干、拼命干,务实、求实、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和“想干、会干、能干”的良好局面。

2、民主政治建设长足进步。通过实施“六化”工程,特别是公推直选和“双述双评”考核的推行,落实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改革了干部提名和选任方式,做到了干部选任与民意的对接,促进了领导方式、干部作风的转变。

3、村级组织功能不断强化。通过实施“六化系统工程”,特别是实行岗位职业化后,以前“群众跑”变为现在的“干部跑”、干部躲着群众走变为干部围着群众转,形成了“农民群众动嘴、党员干部跑腿”的新型服务机制。实行教育经常化,使村干部的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带领群众致富、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村级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4、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实施“六化”系统工程,村干部在思想上更加为民利民、工作上更加惠民富民、作风上更加亲民爱民,抓发展、抓民生、抓工作、抓实事的力度明显加大,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大批棘手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不断提高。

5、农村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六化”工程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大提速,城乡统筹大跨越,农民收入大增长,筑牢了幸福凤县建设的基础和根基。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由2008年的23个三类村、77个四类村,晋升至2012年的8个一类村、92个二类村,全面消除了三、四类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700元跃升至2013年的10402元,增幅连年位居宝鸡和全省前列。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凤县连续4年榜上有名。

四、体会

1、必须形成“一条心”,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加快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资金和项目。但把资金花在农村基层干部身上,把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事半功倍,效益更高。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从经济上舍得投入、大幅度提高报酬待遇,从生活上厚爱一分、健全广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从政治上高看一眼、任用管理使用与机关干部“同等对待”,从教育培训上多维发力、规格规模频次史无前例,从工作上严管一层、实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关心关怀基层干部。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才能使每位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使命感、发展上有优先感、工作上有责任感、生活上有幸福感,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2、必须打好“组合拳”,坚持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如果工作不分大小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就会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的局面,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六化系统工程”,不是“单打一”,而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用系统性思维主打村干部队伍建设“组合拳”。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选任民主化、教育经常化、管理规范化之间有机联系,各有侧重,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在大幅度提高报酬待遇之前,先行撤村并组、精简村干部职数,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在大幅度提高报酬待遇的同时,相应提高工作标准,实行全日制工作法和便民服务代理制,要求村常设干部轮流坐班。在干部选任的同时,同步考虑教育培训、作用发挥、考核管理。在部署教育培训之初,同步考虑基地、教材、师资、经费、考核。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系统思维,宏观研究,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3、必须抓住“牛鼻子”,坚持求真务实、解决问题、注重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体现,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在推进“三农”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一套组织”和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两支队伍”作为关键常抓不懈。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抓主要矛盾,逐一破解“有人干事”、“有能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把事干好”的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关键性举措,加大明察暗访、跟踪问效、目标考核力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重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只有真抓实干,多干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标新立异,不图急功近利,才能赢得先机,确保工作抓一件成一件,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4、必须拧成“一股绳”,坚持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唯有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整合资源,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始终切实履行牵头抓总、协调各方职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形成了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始终树立大党建工作理念,积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将各部门资源进行适度集中、整合使用,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在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的同时,注重通过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落实,激发调动和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正能量。实践证明,基层组织建设只有赢得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赢得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工作才能出成果、见实效。

5、必须健全“一套机制”,坚持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一开始谋划“六化”工程时,就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靠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先后探索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常设干部坐班、民主选任、“多位一体”教育培训、“双述双评”考核等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章法、有标准、有依据,使村干部职责更明确、要求更严格、管理更规范、绩酬更合理、奖惩更科学。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只有强化制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用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来管权、办事、管人,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聚集起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服务为民、干事创业的正能量。